綜 述
貴州被譽為天然“大公園”。特殊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構成了貴州以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交相輝映的豐富旅游資源。
國際貴安,綠色啟航。貴安新區位于貴陽市和安順市結合部,規劃控制面積1795平方公里,預計在2030年人口達到200萬人左右,規劃范圍北至天河潭路,南至貴安路—中心大道,東到東縱線,西滬昆高鐵。目標定位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探索欠發達地區城市發展建設新模式,將其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和生態文明示范區。
貴安新區作為全國唯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定位的國家級新區,目前正式成為我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將更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建設。貴安新區立足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集約、綠色、低碳、智慧的山水田園生態新城為目標,率先在開發中采取低沖擊開發模式和探尋海綿城市建設新路徑,努力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五化”融合發展的綠色趕超新路子。貴安新區瑞士風情小鎮由此應運而生。
貴安新區瑞士風情小鎮位于貴安核心區,總用地5.6平方公里,投資規模約80億元,于山湖之間建設秀美的“東方瑞士風景區”。本項目將結合瑞士發展模式特點及貴州特色,以生態、環保、健康、快樂為核心理念筑夢貴安休閑旅游時代風貌,以對自然、大地、人文的尊崇,打造集田園休閑、家庭教育、生態度假、生態商務等為主要功能的高端度假休閑風景區 。
項目主要規劃為三大區域:生態休閑公園、生態養心小鎮、山地禪修勝地。其中,生態休閑公園是以喀斯特山水花林觀光為主體的特色公園,以瑞士特色的風貌景觀為基礎的休閑公園。生態養心小鎮是以生態健康理念為核心的養生牧場。山地禪修勝地是以高峰山萬佛禪院為依托的禪修中心。
貴安新區瑞士風情小鎮規劃模式——“生態引領、文化支撐”的規劃模式;
與優美的自然環境緊密聯系,遵循地域文化,結合地方建筑元素和空間格局
——“延湖層疊、分層漸進”的建設模式;
圍繞項目核心資源上壩水庫,分圈層開發,有序遞進,以田園休閑旅游,對生態環境的提升,實現對濕地的升級應用——“農旅結合、系統先行”的運營模式
打造生態休閑經濟,將農業與觀賞、休閑、度假、游樂等功能多維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改善鄉村風貌、踐行城鄉一體化,實現政府-企業-原住民三方共贏;以構建完善的生態環保旅游系統,作為項目運營的根本。
我公司針對中國·貴安“東方瑞士”小鎮農業觀光園項目的水生態循環系統構建做一個整體的方案設計。針對:人工濕地科普區、“人工濕地”科普展示區、雨水收集處理和回用、上壩水庫清水型生態循環系統構建進行方案設計;
設計主要理念:水生態循環
水生態循環包含2個方面的內容:
1、海綿城市-雨水收集處理回用
2、上壩水庫清水型生態系統構建-生態漁業
綜上所述,水生態循環工程實施后, 中國·貴安“東方瑞士”小鎮農業觀光園的整體水域環境將會得到極大提升,良好的岸帶環境實現水土間的物質交流和能量流通,營造水生生物棲息地,提升了整個項目的生態品質、景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效益。
第一章 概述
工程名稱:中國·貴安“東方瑞士”小鎮農業觀光園水生態循環系統構建
施工地點:貴陽市貴安新區,貴陽市與安順市結合部;
建設單位:貴安新區棕櫚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1)項目由來
中國·貴安“東方瑞士”小鎮農業觀光園是由貴安新區棕櫚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投資打造的集田園休閑、家庭教育、生態度假、生態商務等為主要功能的高端度假休閑風景區。為了切合項目的整體定位,保證整個項目環境質量,我公司特針對該項目的水生態循環系統進行整體設計。
(2)地理位置與湖體形態
該項目位與貴安新區與安順市結合部,湖體和水系是依據地型自然形成。
|
|
圖1項目現狀實景圖
(3)補水來源與水系連通
該項目補水為周圍山體的地表徑流和雨水匯流。
1、上壩水庫的清水型生態系統構建-生態漁業的循環經濟;構建水域面積:約243822平方米;
2、人工濕地科普區構建-多樣性人工濕地環境展示;構建面積:約67275平方米;
3、“水循環-人工濕地”科普展示區-國內常用和先進技術方法介紹。
4、生態浮島(浮床)景觀設計-科普展示區和廊橋水面景觀
5、雨水收集和處理回用設計-海綿城概念試點
根據業主要求,本項目工期目標為2個階段:
1、人工濕地科普區構建-多樣性人工濕地環境展示;
2、“水循環-人工濕地”科普展示區-國內常用和先進技術方法介紹。
3、人工浮島(浮床)景觀設計-科普展示區和廊橋水面景觀要求在9月份完成,并且呈現效果;其它項目根據業主計劃安排
4、計劃竣工時間:2015年9月
5、項目負責人:林旗華,技術負責人:李云冉。
第二章 上壩水庫清水型生態系統構建
城市景觀水體是城市人居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美學價值、文化功能和經濟意義。
隨著中國·貴安“東方瑞士”小鎮農業觀光園的不斷開發,項目中的水系受人為活動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污染物質會隨著雨水通過地表徑流和其它方式進入水體中,從而導致水體越來越差。因此構建整個水體的水生態平衡,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采用水生態系統構建技術可以在較短的時間里建立營養鹽轉化遷移鏈,通過高等植物吸收氮磷,魚類牧食植物,人工捕魚這個鏈條,將有機和無機的污染物從水體中遷移出來,從而降低內源污染負荷,抑制藻類生長,使得水體清澈潔凈。
中國·貴安“東方瑞士”小鎮農業觀光園為示范性海綿城市的試點小鎮,其特殊的定位,水質保護工作直接關系到周邊市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只有水體清新才能融山、水、園為一體,彰顯生態水城特色的理念。同時也實現水體良好的經濟循環。
本工程以湖沼學及恢復生態學為基礎,依據穩態轉化理論,通過對清水穩態與濁水穩態之間轉換機理的研究,開創性的提出清水型生態系統修復技術,通過對工程區域、及工程流域的水環境的調查,確定水生態系統構建模型,選用本地先鋒優勢種,構建完整的清水型生態系統,通過生物操控手段及實時監控手段的運用,優化調整建立長效運行機制,最終使系統穩定長效運行。實現水循環的良好經濟模式。
主要轉換循環理論如下:
|
圖2-1 水中C(污染物)的循環
圖2-2 清水態和濁水態的轉換關系
|
圖2-3 穩定轉換的恢復力與穩定極限
圖2-4 清水穩態向濁水穩態的轉換過程
圖2-5 穩態轉換理論和生物操控
|
圖2-6 清水穩態水循環經濟水體系統群落構成
圖2-7 水生態循環經濟食物網鏈
綜上所述,水生態循環經濟不但能構建良好的水質景觀清水態系統,而且能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真正做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效果。
清水態系統構建技術的關鍵是恢復草型湖泊系統結構和良好的水生態食物網鏈。技術路線如下圖:
圖3-7 水生態循環技術總路線
圖2-8 水生態循環生物操控技術流程
根據本項目的實際情況,上壩水庫擬采取的技術措施主要有:
1、多樣性生態駁岸
2、沉水植物構建
3、底棲動物構建
4、浮游動物構建
5、食物網鏈構建
6、多樣性生境營造
7、水循環經濟-漁業經濟效益
根據我公司的現場的實際考察和中國·貴安“東方瑞士”小鎮農業觀光園以后的發展趨勢,觀光園水系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1、雨水對駁岸、原有山體、原生態裸露土壤的沖涮,造成雨后水體的渾濁;
2、隨著觀光園的不斷開放和發展,人類活動的干擾越來越嚴重,地表徑流帶來的污染物質也越來越嚴重;
為了減輕和抑制這兩個問題,建設多樣性生態駁岸尤為重要。多樣性生態駁岸的主要作用有:
1、截留地表徑流攜帶的面源污染物,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外源污染物對湖水環境的威脅。
2、多樣性的設置,水下沉水植物、岸邊挺水植物和岸上灌木、喬木的搭配,形成了良好的景觀效果。
3、各種多樣性的堤岸為不同的水生動物、野生動物等提供了生存棲息的場所,維護了生態環境。
2.4.2.1總體原則:
1、生態護坡植物首先應該考慮截留面源污染的效果,其次應該考慮景觀美化效應。
2、根據原有湖岸地貌與地形特點,設置擊劍石堤岸、草坪堤岸、木樁堤岸等。
3、層次性設置。
根據湖岸地貌與地形特點,建設寬度不等植被緩沖帶,構成截留面源污染物的生態護坡,有效地截留部分進入湖泊的面源污染物。按照不同湖岸地貌特征與土壤水分狀況,平水位水面以上依次種植濕生植物、中生草本植物與矮小灌木,平水位水面以下的重建湖岸帶自然濕地湖水自然凈化系統。
2.4.2.2植物搭配選擇
沉水植物:選擇根系比較發達的,常綠矮生植物,形成水下護坡草坪和水下森林,主要品種為矮生耐寒枯草;
挺水植物:根據外部環境統一規劃,以植物多樣性為主,兼顧景觀效果;如蘆葦、茭白、美人蕉、再力花、水芹、荷花、黃菖蒲、梭魚草等。
岸上植被:本方案選擇一定比例的常綠小灌木與常綠草本植物,綜合選擇暖季型與冷季型不同植物,以保證湖岸帶全年景觀效果。冬季時常綠草本植物與枯萎的植物互相映襯,不僅可美化冬季景觀,還可以豐富景觀多樣性。具體植物選擇如下:
灌木:小葉黃楊、山茶花、梔子花等。
草本:冷季型草本植物:紫羊茅、草地草熟禾、草熟禾、小糠草、匍莖剪股穎;暖季型草本植物:狗牙根、假儉草、結縷草、細葉結縷草、中華結縷草、馬尼拉草、百喜草等。
2.4.2.3生態護岸、護坡的建設
河岸的建設要根據湖面的面積及水深,斷面形狀、功能、護岸的基礎設計條件來選擇工藝,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的模式滿足環境及整體建設的要求,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利用環境及生物條件的可利用資源建設打造。一般商業區、接待區斷面的護岸應采取垂直形的硬堤岸方式,材料選用塊石漿砌,并延伸至湖底。河堤靠人行道邊間隔種植成形灌木,同時增加硬堤岸生態恢復裝置。岸邊植物搭配必須和整體園林設計相融合。清水型駁岸可采用放坡形湖岸,湖面水深較淺,采用水草(挺水植物)、石砌、木樁相結合的方式護坡。淺水區種植大面積的挺水植物及縱水植物,如蘆葦、茭白、美人蕉、水葫蘆、水芹、荷花等。水葫蘆及荷花等縱水性植物由其自然生長向湖面外延伸,這種生態方式的形成是我們可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多樣性生境構造的駁岸則必須采用人工濕地的模式構建,種植大量的蘆葦、香蒲和本地的鳳尾竹等適合水禽、魚類和野生動物筑巢穴、棲息。
圖2-9 湖岸帶面源污染控制生態護坡效果圖
梭魚草旱傘草 水菖蒲
花葉蘆竹香蒲再力花
圖2-10 常用挺水植物圖
圖2-11 湖岸帶面源污染控制生態護模式圖
沉水植物作為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固化與轉化太陽能并向其它水生生物提供能量,使整個系統得以運轉,沉水植物豐富的水體水質清新,沉水植物在水體污染治理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其對水質的影響是通過多種途徑與機制實現的,沉水植物對湖泊中氮、磷等污染物有較高的凈化率,可固定沉積物、減少再懸浮,降低湖泊內源負荷;為附著生物包括螺類等提供基質,為浮游動物提供避難所,從而增強生態系統對浮游植物的控制和系統的自凈能力??蔀榻到馕⑸锾峁┝己玫臈鏊?,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沉水植物龐大的根系為細菌提供了多樣性的生境,為微生物的好氧呼吸提供了有利條件,進一步增加了水生生態系統食物鏈長度和復雜性,從而形成穩定、平衡的生態系統。
沉水植物分為深水型沉水植物和淺水型沉水植物兩大類。深水型沉水植物種植在水深1.5米-3.5米的區域,淺水型沉水植物種植在水深0.5-2.0米的區域。種植密度一般為80-120株/m2;穩定的水下森林沉水植物生物量可以達到2-6kg/m2。
(1) 深水型沉水植物品種選擇
根據貴陽這邊的氣候和地域,擬用于本工程的深水型沉水植物如下。
馬來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眼子菜科,眼子菜屬。多年生沉水或浮葉草本,又名竹葉眼子菜、大葉藻,地下莖發達。形態特征:葉線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8~12cm長,2.5~3cm寬,葉脈2條,明顯,黃色,有長柄,托葉膜質。僅有沉水葉,先端急尖,葉緣波狀,具有不規則的鋸齒,葉柄長2~5cm。穗狀花序頂生或假腋生;雄蕊4枚,心皮3~4枚,褐色。果鴨頭形,2.4mm,有光澤,背脊3稜,褐黃色。喜生地質較硬的湖泊、池塘和河道及水溝、及水流緩慢的淡水中,可作綠肥和飼料。在我國南方湖區最為普遍。
狐尾藻(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
小二仙草科中的狐尾藻屬,多年生草本。形態特征:根狀莖生于泥中,由節部生多數須根。莖軟,細長,圓柱形,狐尾藻多分枝,通常長可達50厘米左右,但依水的深淺,長短不一。葉無柄,褐綠色,生于水中者較長,長3~4厘米,通常4-5輪生,羽狀全裂,8~15對,裂片絲狀,長0.5~1.5厘米;水上葉鮮綠色,長約1厘米,小裂片稍寬短。夏末初秋開花;花單生于水上葉葉腋,無柄,4枚輪生,略呈十字排列,一般水上葉的上部為雄花,下部為雌花,短于苞片;苞片羽狀篦齒形分裂;雄花萼片4枚,較大,倒披針形,雄蕊8枚,花藥淡黃色;雌花萼片4枚,極小,舟狀,開花時即脫落,子房下位,4室,柱頭4裂,向外反卷,羽毛狀。果實廣卵形,長3毫米,具4條寬而淺的槽。水生草本,均為沉水植物。葉對生、互生或輪生,線形至卵形,全緣或為羽狀分裂?;ㄐo柄,生于葉腋,或成穗狀花序,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或雜性株。雄花具短萼筒,先端2~4裂或全緣,花瓣2~4片,雄蕊2~8枚。雌花萼筒與子房合生,具深槽,無裂片或4裂,花瓣小或缺,子房下位,花柱4(2)裂,通常彎曲,具羽毛狀柱頭。果實具4深槽,或分裂為4果瓣。秋季于葉腋生出冬芽越冬。中國狐尾藻屬植物常見有4~5種,如小狐尾藻、穗花狐尾藻、輪葉狐尾藻、三裂葉狐尾藻等。其中的小狐尾藻葉互生,其它三種的葉輪生。這幾種狐尾藻,在中國南北方均有分布。生于池塘和湖泊中。
蓖齒眼子菜(Potamomgeton pectinatus)
菜眼子菜科眼子菜屬,多年生沉水草本。形態特征:莖細弱,線狀,直徑約1~1.5毫米。葉線形或絲狀,長3~10厘米;托葉成鞘狀,長2~3厘米,膜質?;ㄐ蚬<毴?,穗狀花序長1~4厘米,由2~6輪間斷的花簇組成;花被4片,綠色,鑷合狀排列;雄蕊4,無花絲;心皮4,無柄,分離。小核果橢圓形或寬卵形,長約3~4毫米,先端具短喙,背面具脊或圓形,腹面扁平或稍凹陷?;ㄆ?~7月。生于池溏、沼澤或溝渠中。分布我國東北、西北各地。
(2)淺水型沉水植物品種選擇
根據貴陽市區域氣候、地質地貌、以及貴陽市周邊區域情況,擬用于本工程的淺水型沉水植物如下。
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
苤菜科苦草屬,多年生無莖沉水草本,有匍匐枝。葉基生,線形,長30~50厘米,寬5~10毫米,頂端鈍,邊緣全緣或微有細鋸齒,葉脈5~7條,無柄。雌雄異株,雄花小,多數,生于葉腋,包于具短柄的卵狀3裂的佛焰苞內,雄蕊1~3;雌花單生,徑約2毫米,佛焰苞管狀,先端3裂,長約1~2厘米,有棕褐色條紋,有長柄,絲狀,伸到水面,受粉后,螺狀卷曲,把子房拉回水中,花被片6,兩輪排列,內輪常退化,外輪帶紅粉色,較大,花柱3,2裂;子房下位,胚珠多數。果圓柱形,成熟時長約14~17厘米。種子多數,絲狀。花期8月,果期9月。在我國廣泛分布于河流、湖泊等水域。
微齒眼子菜(Potamogetonmaackianus A. Bennett)
眼子菜科眼子菜屬,多年生沉水草本,無根莖。形態特征:莖細長,直徑0.5~1毫米,具分枝,近基部常匍匐,于節處生出多數纖長的須根,節間長2-10厘米。葉條形,無柄,長2~6厘米,寬2~4毫米,先端鈍圓,基部與托葉貼生成短的葉鞘,葉緣具微細的疏鋸齒;葉脈3~7條,平行,頂端連接,中脈顯著,側脈較細弱,次級脈不明顯;葉鞘長0.3~0.6厘米,抱莖,頂端具一長3~5毫米的膜質小舌片。穗狀花序頂生,具花2~3輪;花序梗通常不膨大,與莖近等粗,長1~4厘米;花小,被片4,淡綠色,雌蕊4枚,稀少于4枚,離生。果實倒卵形,長約4毫米,頂端具長約0.5毫米的喙,背部3脊,中脊狹翅狀,側脊稍鈍?;ü?~9月。生于湖泊、池塘等靜水水體,水體多呈微酸性。地上莖細纖,形園分枝,地下根狀莖橫走泥中,周年生物量變化相對不大。具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在野外考察湖洲草灘時見有種子繁殖的苗株。微齒眼子菜無性繁殖極強,每年陽春3月當水溫回升到10℃起上時,湖中越冬貼泥的莖枝逢節萌生須根,抽發新植株。同時越冬植黃的老植株也開始反青。種群更新為一年齡和多年齡植株組成混合群叢。觀察發現,5月份微齒眼子菜植株普遍反青轉綠,5-7月開長,小型穗狀花序生枝梢,直立出水面,小花、紫紅色;7-9月結果,果扁橢圓形。一般9-10月生物量達到全年最高值,到12月份微齒眼子菜生長漸漸停滯,部分植株枯萎,轉入越冬期。
金魚藻(Ceratophyllumdemersum L)
金魚藻科金魚藻屬,為多年生沉水草本。形態特征:莖長40~150厘米,平滑,具分枝。葉4~12輪生, 1~2次二叉狀分歧,裂片絲狀,或絲狀條形,長1.5~2厘米,寬0.1~0.5毫米,先端帶白色軟骨質,邊緣僅一側有數細齒?;ㄖ睆郊s2毫米;苞片9~12,條形,長1.5~2毫米,淺綠色,透明,先端有3齒及帶紫色毛;雄蕊10~16,微密集;子房卵形,花柱鉆狀。堅果寬橢圓形,長4~5毫米,寬約2毫米,黑色,平滑,邊緣無翅,有3刺,頂生刺(宿存花柱)長8~10毫米,先端具鉤,基部2刺向下斜伸,長4~7毫米,先端漸細成刺狀?;ㄆ?~7月,果期8~10月。群生于淡水池塘、水溝、穩水小河、溫泉流水及水庫中。具無性和有性繁殖,雌雄同株。雄花生長在植株上部,雌花生長在植株下端,成熟后的雄花粉灑落在水中,借水為媒進行受粉。9-10月果實成熟后脫離母體沉入湖底越冬。待翌年春再度萌發新植株。金魚藻無性繁殖能力很強,雖然能結果實,但在湖泊中仍以營養繁殖為主。秋末冬初,隨著水溫下降,金魚藻枝尖節間不再伸長,密集的葉叢緊包生長點,形成特化營養繁殖體——球狀體眠芽苞。冬季母株解體,芽苞掉落到湖底越冬。
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水鱉科黑藻屬,多年生沉水草本。形態特征:莖圓柱形,表面具有縱向細棱紋,質較脆。休眠芽長卵圓形;苞葉多數,螺旋狀緊密排列,白色或淡黃綠色,狹披針形至披黑藻的花針形。葉3~8片輪生,常具紫紅色或黑色小斑點,先端銳尖,邊緣鋸齒明顯,無柄,具腋生小鱗片;主脈1 條,明顯?;▎涡?,雌雄同株或異株腋生無柄雄佛焰苞近球形,綠色,表面具明顯的縱棱紋,頂端具刺凸;雄花萼片、花瓣各3片,白色。果實圓柱形,表面常有2~9個刺狀凸起。種子2~6粒,褐色,兩端尖?;ü?~10月。喜陽光充足的環境。環境蔭蔽植株生長受阻,新葉葉色變淡,老葉逐漸死亡。最好讓它每天接受2~3個小時的散射日光。性喜溫暖,耐寒,在15~30℃的溫度范圍內生長良好,越冬不低于 4℃。黑藻廣布于淡水池塘、湖泊和水溝中。具無性和有性繁殖。黑藻的有性繁殖,雌雄異株,花小、單性,雄花單生于近球形的佛焰苞內;雌花子房延伸的啄長1.5-4cm,開花時伸出水面。雌雄佛焰苞生于葉腋,雄苞倒園錐形,雌苞管狀,其花果期6-9月。在湖灘草洲的下沿見有黑藻種子繁殖的幼苗。黑藻的無性繁殖,在湖中主要有營養繁殖芽繁殖,種群更新為一年齡植株組成。一般每年深秋在各植株小枝的頂端,形成持化營養器官鱗狀芽苞——冬芽,成熟后脫離母體沉入湖底,休眠越冬,其母株死亡,到翌年春繁殖芽苞——冬芽萌發成新植株,組成新群落。
伊樂藻(Elodeanuttallii)
水鱉科,為雌雄異株,屬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植株鮮綠柔嫩,莖節上的葉腋內可分生新枝,有時還伴有細線狀不定根;葉無柄,三枚輪生,植株呈倒圓錐形分布。伊樂藻繁殖力強,春季生長最快,夏季高溫生長停滯,進入休眠狀態,秋季再度生長,形成新的種群。伊樂藻原產于美洲,是一種優質、速生、高產的沉水植物,被稱為沉水植物驕子。伊樂藻適應力極強,只要水上無冰即可栽培,氣溫在5℃以上即可生長,在寒冷的冬季能以營養體越冬,當苦草、輪葉黑藻尚未發芽時,該草已大量生長。具有性和無性繁殖,雌雄異株,雄花生于葉腋。在太湖中主要靠莖節的葉腋內萌生新株,產生白色淺狀不定根,起固養和吸收營養的作用。它能忍受在0℃以下的寒冷,水溫10-30℃能正常生長。在盛夏高溫、強光下停滯生長。在自然條件下,伊樂藻以年為生長周期,3月冬芽及殘留的營養體開始萌發生長,5月進入生長期,11月后植株開始沉入湖底,以營養體和休眠芽苞同時越冬。夏季水溫32℃時伊樂藻生長停滯,大部分死亡,殘留的莖桿沉入湖底,到秋季水溫25℃殘留的莖節葉腋內再度萌發,形成新的種群。伊樂藻喜溫又耐寒、耐陰、耐貧脊,但是由于植株生長呈倒三角形而不耐風浪。
石龍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Vahl) Blume)
玄參科石龍尾屬,產西南部至東北部,但主產地為南部。水生或沼生草本,葉有齒缺或分裂,沉水的輪生,羽狀細裂;花無柄或具柄,單生或排成穗狀花序或總狀花序;萼片筒狀,萼齒5,近相等或后方一枚較大;花冠管筒狀,5裂,裂片2唇形,上唇全緣或2裂,下唇3裂;雄蕊4,兩兩成對,內藏;蒴果卵形或長橢圓形,為宿萼所包,空間開裂;種子小,多數。
水蘊草(Elodea densa (Planch.) Casp.)
屬于水虌科,株體莖呈圓柱形,直立或橫生於水中,最粗有0.35cm,可以長達100cm,漂浮在水中也能生根長葉,在水中有些泥土,生長的情況會比較粗壯翠綠。直接把它的莖枝插在水中的泥土里,很快就能長出很多新的嫩芽,不用種子也能繁殖,生殖力很強。3~6片輪生的薄葉呈長披針狀線形,具細鋸齒緣,有一主脈,比金魚藻寬。4~8月開花,雌雄異株,雌花只在南美被看過,其他地方不開雌花,雄花生於莖上端,花成熟時,雄花的花柄會伸出水面,大概5cm長,三片白色的花瓣寬橢圓形,表面有很多皺摺,雄蕊的花絲是鮮黃色的,花藥是黃色的,花瓣下面有三片長橢圓形的花萼。因為環境污染的緣故,原生狀態下的水蘊草已經很少看到,現在常見的都是養在人工水池中,有凈化及美化水質的功能,作為水族箱的布置和顯微鏡觀察植物生理的實驗材料。把水蘊草放進水族箱中,會進行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的氧氣,提供魚呼吸用的同時,也是水蝸牛喜愛吃的植物飼料。
大型底棲生物在水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與流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在有機物降落的底泥表層區域,一些雙殼類只攝取它們所在穴居地的沉積物,而一些動物則有專門的器官從水-泥界面獲取食物,腹足類牧食有機碎屑。這種牧食方式的最終結果就是形成大量糞便顆粒并沉積在底泥表層。很多動物喜歡消化這些糞便顆粒,這些顆粒每通過一次底棲動物的消化道,其表面覆蓋的一層微生物就被剝去,當它再次暴露于環境中時,微生物又會對其加以利用,就這樣被一級級消費者和分解者攝取、利用和分解。通過這種方式一些無脊椎動物難以消化的植物物質如纖維素和木質素就很快地分解。大型底棲動物不斷掘穴和排出糞便使得水體沉積物的表層幾厘米的周轉率非常高。這一過程稱之為“生物攪拌”,它將有機質以更細小的顆?;烊氤练e物,最終被中小型底棲動物所利用。出于對良性水生態系統的構建以及水質保護的需要,因此,構建合理的底棲動物群落是十分必要的。
根據貴陽市區域氣候、地質地貌、以及貴陽市周邊區域情況,擬選用以下大型底棲動物:腹足類(梨形環棱螺、銅銹環棱螺),瓣鰓類(包括河蜆、皺紋冠蚌、三角帆蚌和無齒蚌),節肢類(包括青蝦、羅氏沼蝦和細足米蝦)。根據參考類似工程,底棲動物(螺類)放養密度一般在30~40g/m3,貝類放養密度一般在0.1~0.5 只/m3。
(1)大型底棲動物品種選擇
梨形環棱螺為田螺科動物。形態特征:體大型,身體分為頭部、足部、內臟囊、外套膜和貝殼五個部分。殼高可達70毫米以上,小型種殼高亦可達30毫米。外形為梨形。殼面光滑,或有螺棱、色帶、棘狀或乳頭狀突起。厴為角質薄片。頭部很明顯,在頭部的背面兩側各有一個尖針狀的觸角。眼睛著生在觸角基部的短柄上,一般可以看到20-30厘米遠。頭部兩個觸角之間,有向前方伸出的一個柱狀突起,這是它的吻。吻的前端腹面有開口,就是它的口??趦扔?span>齒舌,上面排列小齒,利用齒舌刮取食物。雌雄異體。雄性右觸角變粗,形成交配器官。卵胎生,體內受精發育。仔螺長成后,陸續排出體外,在水中營自由生活。為淡水群棲螺類,群棲于江河、湖泊、池塘和水田中。以寬大的腹足匍匐于水草上或爬行于水底。對環境的適應性強,具有耐旱,耐寒,耐氧的能力。
銅銹環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貝殼成體一股殼高25毫米左右,殼寬15毫米左右。殼質厚、堅硬、外形呈長圓錐形。有6-7個螺層,各螺層增長緩慢,不外凸,螺旋部呈尖圓錐形,體螺層略膨大??p合線淺。殼面光滑,具有明顯的生長線.呈銅銹色或綠褐色,體螺層上具有3條螺棱,最下面的一條最為顯著。殼口呈卵圓形,上方有一銳角,周緣完整,外唇簡單,內唇肥厚,上方貼覆于體螺層上。臍孔明顯,呈縫狀。
河蜆三個月可達性成熟,一年四季皆可繁殖。性腺最豐滿期是5~8月,生殖旺期是5~6月。河蜆的壽命約為5年,最佳采捕利用期為l~2齡。制作工藝品的蜆殼,應為3年以上。河蜆棲息于底質多為沙、沙泥或泥的江河、湖泊、溝渠、池塘及河口咸淡水水域。在水底營穴居生活,幼蜆棲息深度為10-20毫米,大蜆可潛居20-200毫米,以20-50毫米分布最多。攝食經鰓過濾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綠藻、眼蟲、輪蟲等),是一種被動的攝食方式。河蜆為雌雄異體,但也發現有雌雄同體的個體。福建地區的河蜆每年5-8月為繁殖盛期,此時河床底部出現大量的白色粘液狀物。當河蜆幼體浮游生活結束后,即沉入水底營底棲生活15-30天,再經1個月左右長成2毫米的小蜆,3個月可長到10毫米,蜆的壽命約5年。
三角帆蚌俗稱河蚌、珍珠蚌、三角蚌。淡水雙殼類軟體動物,屬瓣鰓綱、蚌科、帆蚌屬。形態特征:殼大而扁平,殼面黑色或棕褐色,厚而堅硬,長近20厘米,后背緣向上伸出一帆狀后翼,使蚌形呈三角狀。后背脊有數條由結節突起組成的斜行粗肋。珍珠層厚,光澤強。鉸合部發達,左殼有2枚側齒,右殼有2枚擬主齒和1枚側齒。雌雄異體。三角帆蚌棲息于淺灘泥質底或淺水層中,營埋棲生活,靠伸出斧足來活動。它是屬被動攝食的動物,籍外界進入體內的水流所帶來的食物為營養,其食性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為主,也濾食細小的動植物碎屑。每年4月~5月,當天氣晴暖,水溫穩定在18℃左右時,成熟卵經生殖孔排出附在外鰓瓣上,此時雄性成熟精子隨水流從雌蚌的入水管進入外鰓瓣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經1個月發育成鉤介幼蟲排出體外,遇到魚類就利用足絲和鉤齒抓住魚體,在魚身上營寄生生活,大約需經20天后可發育成幼蚌,從魚體脫落沉入水底,營埋棲生活。廣泛分布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省,尤以我國洞庭湖以及中型湖泊分布較多。
無齒蚌具有兩瓣卵圓形外殼,左右同形,殼項突出。殼前端較圓,后端略呈截形,腹線弧形,背線平直。絞合部無齒,其外側有韌帶,依靠其彈性,可使二殼張開。殼面生長線明顯。殼的內面有肌肉附著的肌痕。與殼腹緣并行的外套痕;殼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個橢圓形,為前閉殼肌痕;其后上緣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縮足肌痕;其后下線為伸足肌痕。殼后端近背緣處有二肌痕,大的為后閉殼肌痕,橢圓形,其前上緣一小的是后縮足肌痕。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體后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攝食、呼吸及排出糞便、代謝產物等機能。
褶紋冠蚌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蚌科。形態特征:殼大,長近30厘米,寬10厘米,高17厘米,呈不等邊三角形,前背緣突出不明顯,后背緣伸展成巨大的冠。殼后背部有一列粗大的縱肋。鉸合部不發達,左、右殼各有1枝大的后側齒及1枚細弱的前側齒。棲息于緩流的河流、湖泊及池塘內的泥底或泥砂底。雌雄異體。淡水底棲貝類,為中國沿海習見種。一般棲息于淡水緩流及靜水水域的湖泊、河流以及溝渠和池塘的泥底或泥沙底里。
青蝦學名為日本沼蝦。形態特征:青蝦體形粗短,整個身體由頭胸部和腹部兩部分構成。頭胸部各節接合,由一大骨片覆蓋背方和兩側,叫頭胸甲或背甲。頭胸部粗大,腹前部較粗,后部逐漸細而且狹小。額角位于頭胸部前端中央,上緣平直,末端尖銳,背甲前端有劍狀突起,上緣有11~15個赤,下緣有2~4個齒。營底棲生活,喜歡棲息在水草叢生的緩流處。棲息水深從1~2米到6~7米不等。夏秋季青蝦在岸邊淺水處尋食和繁殖,冬季則移到較深的水區越冬,很少攝食和活動。青蝦具背光性,白天隱伏在暗處,夜間出來活動。生殖季節卻一反常態,白天也會出來進行交配活動;還有投料時,白天也會出來爭食。青蝦的主要食物為植物碎屑、浮游生物、腐爛菜類、飯粒。廣泛分布于我國淡水湖泊中。
羅氏沼蝦亦稱白腳蝦。形態特征:體肥大,青褐色。每節腹部有附肢1對,尾部附肢變化為尾扇。頭胸部粗大,腹部起向后逐漸變細。頭胸部包括頭部6節,胸部8節,由一個外殼包圍。腹部7節,每節各有一殼包圍。附肢每節1對,變化較大,由前向后分別為兩對觸角,3對顎,3對顎足,5對步足,5對游泳足,1對尾扇。成蝦個體一般雄性大于雌性,最大個體雄性體長可達40厘米,重600克;雌性體長可達25厘米,重200克。雄性第二步足特別大,呈蔚藍色。羅氏沼蝦是一種生長速度快,食譜廣,營養豐富的經濟蝦類,體型大,最大可40厘米,重600克。羅氏沼蝦為雜食性甲殼動物,偏愛動物性食物。生活在各種類型的淡水或咸淡水水域。
細足米蝦長15~30毫米,是一種小型的蝦類。形態特征:額角上緣基部1/2部或2/3處有13~17個齒,尖端常有1個附加齒;下緣有10~15個齒,比上緣的大,且排列較緊密。步足細小,第一步足的腕節凹陷,螯的兩指末端有叢毛。第五步足指節下緣排列著約50個梳狀刺。雄性第一腹肢的內肢較小,其長度約為外肢的1/4,末端尖細,邊緣具羽狀毛。生活時體色透明,額角、觸角和尾節常呈藍褐色或棕紅色。腹部的腹面呈淡藍色或棕紅色。
浮游動物在淡水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們組成了天然水域食物鏈中一個重要環節,在水體物質循環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對能量、物質循環起調控作用的關鍵功能群,其種類和數量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其它較高等水生生物的分布和豐度。另一方面,浮游動物有的以細菌、碎屑為食物,有的以浮游植物為食物,能有效的控制浮游植物的數量,因此,增加浮游動物特別是大型枝角類的數量,提高其對浮游植物的牧食力往往作為湖泊生物調控、改善湖泊透明度和水質的主要措施之一。
(1)浮游動物品種選擇
根據錦城湖區域氣候、地質地貌、錦城湖周邊區域情況,及浮游動物特性,選用了以下浮游動物:秀體溞屬、盤腸溞屬、網紋溞屬、象鼻溞屬、透明溞及大型溞。
秀體溞屬(Diaphanosoma)
分類地位為枝角目仙達溞科秀體溞屬。形態特征:頭部大、復眼大。無單眼和殼弧,有頸溝,第一觸角較短、能動,前端有一根長鞭毛和一簇嗅毛。第二觸角強大,剛毛式;4-8/0-1-4。腸管直,無盲囊。后腹部小,錐形,無肛刺,爪刺3個。雄體第一觸角較長,有一對交媾器,位于第6對胸肢之后腸管的兩側。本屬主要有奧氏秀體溞和長肢秀體溞等種類秀體溞屬主要分布于湖泊、水庫等較大型的淡水水體中,為濾食性。
盤腸溞屬(Chydorus)
分類地位為枝角目盤腸溞科盤腸溞屬。形態特征:體稍微側扁,近乎圓形。殼瓣短,長度與高度略等。腹緣渾圓,其后半部大多內褶。殼瓣后緣高度通常不到殼瓣高度的一半,頭部低,吻長而尖,第一二觸角都較短小,后腹部短而寬,爪刺2個。雄體小,吻較短,第一觸角稍粗壯,第一胸肢有鉤,后腹部較細,肛刺微弱。本屬種類多,廣溫性世界種占多數,主要有卵形盤腸溞和圓形盤腸溞等種類。多分布于淺小的水坑或湖泊、水庫的沿岸區草叢中為濾食性。
網紋溞屬(Cariodaphnia)
分類地位為枝角目溞科網紋溞屬。形態特征:殼瓣具多角形網紋。頸溝深,頭小無吻。復眼大,充滿頭頂。單眼小,點狀?!獾谝挥|角不甚發達?!彷^發達,均可微動。瓣殼后背角稍突出成一短角刺。卵鞍貯冬卵一個。本屬主要有角突網紋溞和方形網紋溞等種類。分布較廣,以稻田、水溝、坑塘中更為常見,為濾食性。
透明溞(Daphnia hyalina)分類地位為枝角目溞科溞屬。在我國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流域,體型較大,為濾食性。
象鼻溞屬(Bosmina)
分類地位為枝角目象鼻溞科象鼻溞屬。形態特征:體形雖有變化,但自頭部背側至殼瓣后背角幾乎呈圓弧形,無頸溝,殼瓣后緣平截,殼瓣后腹角向后延伸成殼刺。第一觸角基部不愈合為一。第二觸角外肢4節,內肢3節。本屬主要有長額象鼻溞、脆弱象鼻溞等種類。全國各地大、中、小水體都有分布,但主要生活在湖泊中,尤以富營養水域數量多。在大型深水湖泊或水庫的敝水區多于沿岸區,為濾食性。
大型溞(Daphniamagna)
分類地位為枝角目溞科溞屬。形態特征:雌體長2-6mm,殼刺短,甚至消失。殼面有菱形花紋。殼弧發達但其延伸長度不如隆線溞。后腹部在肛門之后的背側顯著凹陷,形成“肛凹陷”,肛刺以此分為前后兩組,前9-12個(有時5-6),后6-10個。卵鞍內冬卵2個,斜臥,長軸與卵鞍長軸成一定角度。大型溞為池塘、湖泊中的常見種,但出現率稍低,為濾食性。
食物網構建是決定清水態建立另一個關鍵,即使清水態成功建立了,不合理的食物網結構可能導致其生態系統不穩定,甚至崩潰,水質重新變得混濁。清水態食物網結構構建主要包括肉食性魚類、濾食性魚類、腐食性魚類、植食性浮游動物、浮游植物、細菌等構件的重建與優化,使其成為促進清水態生態系統形成與維持穩定的食物網結構。
食物網構建包括 2 個主要的食物鏈:
1)敞水型食物鏈: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小型魚類-肉食性魚類,目的是提高對浮游植物的下行控制能力。
2)底棲食物鏈:碎屑-濾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目的是控制底棲魚類的數量,降低沉積物再懸浮。
湖區在蓄水后,很多魚類會逐步建立起種群,尤其是小型魚類和底棲雜食性魚類,這對浮游動物會有較大影響,從而不利于浮游植物的控制和清水態湖泊的形成。底棲魚類還會增加沉積物的再懸浮和營養鹽的釋放??刂七@些魚類的數量,從而構建控制浮游植物能力強、健康的食物網結構,是建立淺水態生態系統的重要部分。
放養濾食性魚類,如鰱魚和鳙魚。鰱魚是東亞特有的濾食性魚類,是以浮游植物為主要食料,其自然分布范圍較廣,個體大、生長快、對浮游藻類的攝食量大、易于收獲。鳙魚為半洄游性魚類,主要食物是輪蟲,甲殼動物的枝角類,橈足類,也包括多種藻類;在公園景觀湖內放養不能自然繁殖、密度易于控制。
放養肉食性魚類,如放養鱖魚、烏鱧等肉食性魚類。鱖魚,為典型肉食性兇猛魚類,吞食對象主要是活魚、活蝦,對餌料魚密度、個體大小要求很高;生長后期以體長達25 cm以上大個體魚類為主要食物。成鱖可吞食最大餌料魚的體長為自身體長的60﹪。烏鱧,烏鱧食性比鱖魚廣,餌料魚密度較低時,可以吞食死魚等腐蝕性食物;抗病能力比鱖魚強,魚苗成活率可達90﹪以上。
放養腐食性魚類,如黃尾密鲴等腐食性魚類。黃尾密鲴,為典型的腐食性魚類,主要吞食有機碎屑。
根據本項目的實際情況,并參考成功實例,放養的濾食性魚類的密度一般為0.15~0.2 尾/m3,白鰱與鳙魚一般按9:1~20:1 之間。放養的肉食性魚類的密度一般為0.015~0.02 尾/m3,鱖魚與烏鱧一般按3:1~5:1 之間。
(1)魚類選擇原則
a)岸帶魚類選擇原則。岸帶是魚類較豐富的生境,常見的種類包括岸帶底層魚類和岸帶上層魚類。岸帶底層魚類主要包括鯉魚、鯽魚等,這些魚類過多一方面會影響水生植被的發展,還會擾動沉積物,促進沉積物營養鹽釋放,因此如何控制岸帶底層和上層魚類的數量是敞水區生態構建的主要原則。
b)敞水區魚類選擇原則。在敞水區控制浮游植物的關鍵因子是浮游動物,尤其是大型枝角類,而小型魚類是影響大型枝角類形成較大種群的不利因子,因此如何控制小型食浮游動物魚類的數量是敞水區生態構建的主要原則。
(2)魚類品種介紹
根據貴陽市區域氣候、地質地貌、以及貴陽市周邊區域情況,擬選用以下魚類品種:鰱魚、鳙魚、鱖魚、烏鱧、鲴魚、大口鯰、匙吻鱘、鱸魚、黃顙魚、鱘魚。
鰱又叫白鰱。形態特征:體側扁,頭較大,但遠不及鳙??陂?,端位,下頜稍向上斜。鰓粑特化,彼此聯合成多孔的膜質片??谘是簧喜坑新菪蔚啮w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無須。下咽齒勺形,平扁,齒面有羽紋狀,鱗小。自喉部至肛門間有發達的皮質腹棱。胸鰭末端僅伸至腹鰭起點或稍后。體銀白,各鰭灰白色。形態和鳙魚相似,鰱魚性急躁,善跳躍。鰱魚屬中上層魚。春夏秋三季,絕大多數時間在水域的中上層游動覓食,冬季則潛至深水越冬。鰱魚屬于典型的濾食性魚類。鰱魚終生以浮游生物為食,在魚苗階段主要吃浮游動物,長達1.5厘米以上時逐漸轉為吃浮游植物。鰱魚的餌食有明顯的季節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還大量地吃腐屑類餌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攝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動。鰱魚食欲與水溫成正比。鰱魚喜高溫,最適宜的水溫為23℃~32℃。炎熱的夏季,鰱魚的食欲最為旺盛。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大水系。
鳙俗稱花鰱,形態特征為:體側扁,頭極肥大??诖?,端位,下頜稍向上傾斜。鰓耙細密呈頁狀,但不聯合??谘是簧喜坑新菪蔚啮w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無須,下咽齒勺形,齒面平滑。鱗小,腹面僅腹鰭甚至肛門具皮質腹棱。胸鰭長,末端遠超過腹鰭基部。體側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兩側雜有許多淺黃色及黑色的不規則小斑點。鳙的食物是水中大量生長的浮游生物。它的鰓耙細長而排列緊密,但沒有骨質橋,也沒有篩膜,因此濾水作用較快,濾集浮游動物的能力較大。食物的主要組成是輪蟲、甲殼動物的枝角類,也包括多種藻類。從個體數量上看,藻類往往多于動物性食物。但從體積上來看,動物性食物仍占主要成分。從鳙的攝食特點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不斷攝食物的種類,在浮游生物的生長季節內,只要嘴不斷張閉,食物就不斷地隨水進入口腔。從食性特點也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中上層的類型。性成熟年齡為4~5齡,親魚于5~7月在江河水溫為20~27℃時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魚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屬水體中肥育,到性成熟時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豐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棲息于河床和較深的巖坑中越冬。分布于亞洲東部,我國各大水系均有此魚,但以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為主要產地。
鱖是中國特產的一種食用淡水魚。形態特征:體較高而側扁,背部隆起??诖?,下頜明顯長于上頜。上下頜、犁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齒,前鰓蓋骨后緣呈鋸齒狀,下緣有4個大棘;后鰓蓋骨后緣有2個大棘。頭部具鱗,鱗細??;側線沿背弧向上彎曲。背鰭分二部分,彼此連接,前部為硬刺,后部為軟鰭條。體黃綠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及斑塊;自吻端穿過眼眶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條狹長的黑色帶紋。鱖魚喜生活于靜水或水流緩慢的水體中,尤以生活于水草茂盛的河段,湖泊中居多。生活適溫7-32℃,最適18~25℃,在適溫范圍內,隨水溫升高生長速度加快。當春天水溫回升到7℃以上時開始攝食,攝食活動多在夜間進行,白天活動較少。鱖魚為典型的兇猛性魚類,主要捕食小魚、小蝦等,食性很大。
鲴是常見的典型河川性中小型魚類。形態特征:體側扁。腹部圓。有的在腹鰭至肛門間具腹棱。頭小。吻鈍??谙挛换蚪咏拔?,口裂平橫。下頜具鋒利角鲴魚(5張)質緣,無口須。體被圓鱗。背鰭具光滑硬棘,分支鰭條 7~9,多數為7。臀鰭條3,8~12。肛門緊接在臀鰭起點之前,下咽齒1~3行,齒側扁而細長,頂端呈鉤狀。鰓耙短而側扁,略呈三角形,排列緊密。背部灰黑色,腹部銀白色。喜棲息在江、河、湖泊等較寬闊水域的中下層,銀鲴和細鱗斜頜鲴生活于江河中下游,圓吻鲴生活于江河中上游。適應流水生活,常以下頜較發達的角質邊緣在石面或泥土表面刮取食物,主要是硅藻類,其次為絲狀綠藻、藍藻、細菌和植物碎屑,全年攝食強度和攝食頻率都較高。
大口鯰屬鯰科、鯰屬,俗稱河鯰、太河鯰等,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的珠江、閩江、甌江等較大河流中,是一種肉食性的大型經濟魚類。在我國南方北方均能自然越冬,適宜生存水溫8~32℃,pH值范圍6.0~9.0,最適pH7.0~8.4,耐氧能力較強,當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時,生長速度最快,在3 mg/L以上時,生長正常,低于2 mg/L時出現浮頭現象。在江河中,大口鯰喜棲息于水流平緩水質清新的敞水區域,每年3~4月沿江上溯作生殖洄游,9~10月陸續退回河道深處或洞穴中越冬。
烏鱧又稱黑魚,形體特征:體前部呈圓筒形,后部側扁。頭長,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圓鈍,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緣,下頜稍突出。牙細小,帶狀排列于上下頜,下頜兩側齒堅利。眼小,上側位,居于頭的前半部,距吻端頗近。鼻孔兩對,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狀,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為一小圓孔。鰓裂大,左右鰓膜愈合,不與頰部相連鰓耙粗短,排列稀疏,鰓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輔助功能的鰓上器。烏鱧喜棲息于湖泊水草繁茂的淺水域,由于它具有輔助呼吸器官,能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所以對水中缺氧的耐力很強,甚至在完全無氧的水中也能生活6-8小時之久。烏鱧喜歡較高的溫度,但也能忍耐低溫,冬季只要冰下有水就能完全越冬。這時候烏魚常將身體后半部潛埋于底泥中。生殖水溫為18-30℃。能在水溝、沼澤、池塘、湖泊、水庫水草茂盛的淺水區自然繁殖。親魚有造巢習慣,在圈內產卵。產卵后親魚有護卵和護幼的習性。烏鱧為典型的肉食性魚類。10厘米長以內的幼魚主要以水蚤、橈足類、水生昆蟲、小魚、小蝦為食,成魚則以各種小型野雜魚等為食物對象。食物的大小一般為本身大小的22.25%。食量很大。成魚在生殖期停止攝食。
匙吻鱘的顯著特點是吻呈扁平槳狀,特別長。魚的體表光滑無鱗,背部黑藍灰色,有一些斑點在其間,體側有點狀赭色,腹部白色。匙吻鱘壽命在30年以上,個體大,已發現最大的達65公斤。性成熟期在8年以上。適溫廣,能在結冰的水下生活,在32℃水溫也能生存。對溶氧要求較高,在5-7毫克/升以上。食性類似鳙魚,攝食浮游動物,人工養殖可輔助投喂些配合飼料。生長速度比一般的淡水魚快,當年可長至0.5公斤以上,2齡魚超過1.5公斤,3齡魚超過2.5公斤。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形目,鲿科,黃顙魚屬。又名黃臘丁、嘎牙子、黃鰭魚、黃刺骨,廣布于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體長123-143mm,雜食,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食物多為小魚、水生昆蟲等小型水生動物。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筑巢和保護后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筑巢習性。
鱘魚的頭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體背5行骨板。其幼魚與成魚均具觀賞價值,其中施氏鱘(分布于黑龍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魚已正式作為觀賞魚進行人工飼養。鱘魚是動物食性的魚類,在幼魚開食階段可捕食浮游動物,但很快魚苗就發展成營底棲生活。
鱸魚,體側扁,嘴大,鱗細,背灰綠色,腹面白色,身體兩側和背鰭有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產卵。為常見的食用魚類。肉食性。生活于平靜的池塘、湖泊、溪流及江河中。
中國·貴安“東方瑞士”小鎮農業觀光園原始環境雖然較好,但受到周圍村落居民的日常生產活動的影響,水系也沒有自然飛禽和雙棲動物的生存環境,因此人為構建多樣性生物生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1)生境的構建主題
依據上壩水庫的地形圖和業主規劃,適宜構建多樣性人工濕地的區域為:
A、B、C區域,多樣性生境分區圖如下:
圖3-12 多樣性生境分區圖
A區域:根據規劃,構建人工濕地展示區,設置多樣性人工濕地,以投放沼娃、中華鱉、烏龜等兩棲動物為主的生境環境;
B區域:利用B區域中間的“小島”,構建以飛禽、水鳥為主的生境環境;設置適宜水鳥筑巢、棲息的挺水植物;
C區域:構建水下魚類生境,設置魚巢,提供魚類繁育的水下生境。
(2)A區域生境營造-兩棲動物生境
配置的挺水植物主要有:晨光芒、水生美人蕉、香蒲、金葉菖蒲、梭魚草、慈姑、澤瀉等。配置的沉水植物主要有:矮生耐寒枯草、刺苦草、金魚藻等。配置的大型底棲動物主要有:梨形環棱螺、銅銹環棱螺、河蜆等。配置的兩棲動物主要有:沼蛙、澤蛙、中華鱉、巴西彩龜等。
(3)B區域生境營造-鳥類棲息生境
利用B區域中心的“小島”,根據鳥類的棲息環境構建生境。鳥類的棲息環境如圖:
|
圖3-13 鳥類的棲息生境
首先在“小島”種植鳥類喜歡棲息、筑巢的灌木和喬木,樹種的選擇如下表:
表1
其次在小島的周圍種植蘆葦和黃菖蒲,為鳥類提供安全庇護所,同時設置灘涂2塊,為鳥類提供停留、駐足的場地。
最后小島周邊水域種植荷花、菱角等,以吸引涉禽類棲息繁殖,在B區駁岸處可設置觀鳥臺。
(4)C區域生境營造-魚巢設置生境
魚是水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食物網鏈中的重要營養級。魚類生境的破壞和消失是魚類種群配置失衡,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之一。
魚巢分人工與天然兩種,目前人工魚巢主要是用于觀賞魚及漁業養殖,通過植物編制成排置于水面來粘附魚卵,進行魚類繁殖。其生態價值沒有得到體現。通過設置仿自然魚巢,建立多種魚類生境如:繁殖、躲避天敵、冬眠等,為魚類提供生境。
設計原則:不產生二次污染;易施工、易維護。
根據清水生態生態系統中魚類種群結構配置的魚類生物量及種類,設置符合其生境的魚巢其形態詳見下圖,共計10個,規格為1m×0.8m×0.5m。
|
圖3-14 魚巢設置工程
中國貴安“東方瑞士”小鎮農業觀光園的主體是以生態、環保、健康、快樂為核心理念筑夢貴安休閑旅游時代風貌,以對自然、大地、人文的尊崇,打造集田園休閑、家庭教育、生態度假、生態商務等為主要功能的高端度假休閑風景區。并且同時擁有著20多萬平方米的自然水庫,因此構建水循環經濟-生態漁業是既符合生態園主題,也能提供一個集漁業生產、觀光旅游、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觀光休閑生態漁業基地。是一個有多重效益的事情。
生態漁業,英文名稱:ecological fishery,通過漁業生態系統內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分層多級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作用,使特定的水生生物和特定的漁業水域環境相適應,以實現持續、穩定、高效的一種漁業生產模式。
生態漁業是根據魚類與其它生物間的共生互補原理,利用水陸物質循環系統,通過采取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實現保持生態平衡,提高養殖效益的一種養殖模式。
開展生態漁業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節約能源,提高綜合生態效益,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漁業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漁業的有效途徑,是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漁業的發展方向。
一是漁業養殖結構得到優化和調整。
全面推廣80:20模式化養殖,根據生態學的原理,突出主養品種,適當搭配其他如青蝦、河蟹、烏鱧、甲魚、黃顙魚等名特優水產品種,達到優勢互補、質量改善、效益增加的目的。
二是水域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按照食物鏈和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原理,突出了水域生態環境的調控。采取生物措施調控水質,使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如河蟹生態養殖通過水草種植、螺螄移殖、適當混套養花白鏈、青蝦等技術措施,不但營造良好的水域生態環境,而且有效提高漁業資源利用率。
三是休閑觀光漁業得到長足發展。
在積極建設自然保護區和濕地生態保護區的基礎上,著力開發建設觀光休閑漁業帶,使漁業資源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得到有機地統一,一個集漁業生產、觀光旅游、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觀光休閑生態漁業基地已基本形成,并發展成為旅游的一個新亮點。
第三章 人工濕地科普區構建方案
人工濕地科普區位于上壩水庫的西北角,構建面積:約67275平方米;配合觀景木棧道,打造成科普、觀光展示的生態濕地文化旅游和學習的濕地公園。
人工濕地 |
圖3-1 人工濕地科普區位置圖
圖3-2 人工濕地科普區平面圖
根據現場勘查和業主濕地科普區的總體規劃設計,本項目的濕地有如下特點:
1、濕地的本底環境較好,構建好的人工濕地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人工濕地-以消減污染源濃度為目的,本項目的人工濕地應定位為景觀、科普、生境營造、主題角(比如荷塘蛙鳴、黿龜池、觀魚池等)?!康?。
2、本項目為水、陸縱橫交叉的淺攤環境,更易于營造各種生境和小型主題景觀。因地質條件為喀斯特地貌,且整個濕地位于泄洪通道上,不利構建多樣性濕地(垂直流濕地、水平流濕地),也不利于開挖建設。建設濕地的同時應考慮洪水的沖擊和地表徑流污染物的消減。
3、本項目業主要求營造的核心主題是“科普”,因此必須重視多樣性,在濕地形式多樣性有難度的情況下,構建濕地生物多樣性、生境多樣性、景觀多樣性是本濕地科普區的主題。同時利用廊道空間和木展牌,把濕地科普知識傳遞出啦。
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污水與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其作用機理包括吸附、滯留、過濾、氧化還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轉化、植物遮蔽、殘留物積累、蒸騰水分和養分吸收及各類動物的作用。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自由水面人工濕地處理系統;(2)人工潛流濕地處理系統。(3)垂直水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人工濕地是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它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構與功能協調原則,在促進廢水中污染物質良性循環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防止環境的再污染,獲得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濕地的植物還能夠為水體輸送氧氣,增加水體的活性。濕地植物在控制水質污染,降解有害物質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工濕地植物的生長能調節濕地周圍的小氣候,美化周邊生態環境,植物還可以為鳥類和爬行類等珍稀瀕危動物等提供棲息地,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
|
圖3-3 垂直流人工濕地
圖3-4 水平流人工濕地
|
圖3-5 表面流人工濕地
|
圖3-6 小型濕地景觀立體構建圖
根據水生態修復的需要, 綜合考慮水面面積、水體深度、停留時間等多種因素,確定本工程采用濕地系統中的自由水面濕地系統(敞流型)。該系統是向地面布水, 維持一定厚度水層, 水流呈推流式前進, 形成一層地表水流, 并從地表流出。地塊縱向有坡度,底部不封閉, 原貌不擾動, 只需地表稍加人工半整. 水體在流動過程中與土壤、植物, 特別與地表根墊層及節根上生物膜相接觸, 通過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及生物反應而得到凈化。根據水深采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灌木相結合的搭配形式。設計的主要工程內容如下:
1、多樣性生態駁岸
2、多樣性濕地植物搭配
3、多樣性生境營造
4、濕地主題構建
5、科普展示
本項目的多樣性生態駁岸建設的必要性有:
1、降低雨水對駁岸、原有山體、原生態裸露土壤的沖涮,造成雨后水體的渾濁的現象;
2、消減人類活動的干擾造成地表徑流帶來的污染物濃度;
3、因為項目處在防洪通道上,因此構建的駁岸要有足夠的穩固度和保護水土不流水的作用,保護構建好的生境不被水流破壞。
詳見第三章。本項目的生態駁岸還起到勾畫每個生境曲線和范圍的作用。保護濕地科普區的小型池塘環境的形狀穩定和清晰。
1、根據濕地豎直坡面搭配
生態護坡岸上,土壤經常處于少水狀態以種植常綠灌木為主,觀花、觀果、觀枝干等根據生境環境混搭。常見灌木有玫瑰、杜鵑、牡丹、女貞、小檗、黃楊、沙地柏、鋪地柏、連翹、迎春、月季等。
岸邊水位0-1.2m和土壤經常處于潮濕狀況,種植各類挺水植物,常見的挺水植物主要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黃菖蒲、水蔥、再力花、梭魚草、花葉蘆竹、香蒲、澤瀉、旱傘草、蘆葦等。
水位深度大于0.5米的區域,以沉水植物種植為主,主要種植根莖發達的沉水植物,常用的有:矮生耐寒枯草、刺苦草、微齒眼子菜、黑藻、金魚藻等。
2、根據構建的生物生境搭配
根據構建的不同生物生境,搭配不同的植物;如構建以荷花和沼蛙為主題的池塘環境,就只能選擇搭配各色荷花。構建挺水植物花海,就要選擇在同一季節開不同花色的挺水植物等。
3、綜合條件考慮
根據貴陽市的水文地貌等條件進行設計, 遵循適地適種原則, 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地形和人文景觀條件, 耐污能力強, 凈化能力強, 并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植物. 同時, 在植物選擇中考慮水生植物的生活史以及植物群落演替規律, 使得濕地內一年四季均有水生植物覆蓋, 四季美景交替變化。
擬投放的生物種類有:
1、中華鱉體軀扁平,呈橢圓形,背腹具甲;通體被柔軟的革質皮膚,無角質盾片。體色基本一致,無鮮明的淡色斑點。頭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長呈管狀,具長的肉質吻突,約與眼徑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 兩側??跓o齒,脖頸細長,呈圓筒狀,伸縮自如,視覺敏銳。頸基兩側及背甲前緣均無明顯的瘰?;虼箴?。背甲暗綠色或黃褐色,周邊為肥厚的結締組織,俗稱“裙邊”。腹甲灰白色或黃白色,平坦光滑,有7個胼胝體,分別在上腹板、內腹板、舌腹板與下腹板聯體及劍板上。尾部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發達。前后肢各5趾,趾間有蹼。內側3趾有鋒利的爪。四肢均可縮入甲殼內。
2、沼蛙為大型蛙類,身體粗壯,長度80~100mm。頭部平扁,頭長大于頭寬,吻端尖圓。上下唇皆白色,額腺明顯白色兩個。鼓膜大而明顯,周圍白色。背側褶連續而粗大,位眼後至大腿上方。身體背面為黃褐色、灰褐色或暗褐色,腹面淡褐色,喉胸部密布淡黑色之斑紋。身體側面由眼鼻線沿背側褶至鼠蹊部有一條黑褐色的縱帶。
3、澤蛙外形似虎紋蛙而體形小,體長50~55毫米。趾間半蹼。吻部較尖,上下唇有6~8條黑縱紋;兩眼間有“V”字形斑,肩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還有寬窄不一的青綠色或淺黃色脊線紋。背面灰橄欖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雜以赭紅、深綠色斑;無背側褶,有許多分散排列、長短不一的縱膚棱。
4、巴西紅耳龜(拉丁學名: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英文名:Red-eared slider),也叫巴西龜、紅耳龜、可愛龜、秀麗錦龜、紅耳彩龜,萆草龜、強生龜、麻將龜、七彩龜、紅耳滑板龜、密西西比紅耳龜、紅耳側線龜、可愛錦繡龜,是澤龜科彩龜的亞種之一,是一種半水棲龜類。因其頭頂后部兩側有2條紅色粗條紋,故又名為紅耳龜,是龜類中的優良品種。原產美洲 ,具有很高的食用、藥用和觀賞價值,而且很適宜人工養殖。首先要指出的是巴西龜事實上是來自巴西的巴西斑彩龜。20世紀80年代中國有引入。后期因為經費問題,引入了原產地美國的密西西比紅耳龜。由于兩者幼體相似度極高,難以區分。稱呼上延續了之前的“巴西龜”久而久之巴西龜變成了密西西比紅耳龜的俗稱。此龜有兩個特點:一是烏龜不烏,色彩斑斕,頭部有紅色及縱向淡綠色條紋,背部呈深綠色帶規則幾何圖案,圓周裙邊似花蝴蝶翅膀,腹板處有黃、白、黑相間的甲文字式花紋,且每只龜不盡相同。二是運動活潑,比一般龜好動而且速度快。
根據本工程的特點,擬營造的主題有:
1、挺水植物花海
2、荷塘蛙鳴
3、天鵝湖
4、鴛鴦戲水
5、觀魚池
6、放生池(黿龜池)等。
以下是構建比較好的人工濕地景色:
| ||
|